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有20名死亡,鼠疫、霍亂、天花、白喉等傳染病橫行。當時,全國各類衛生機構僅有3000多所,約有80%的病人得不到正規的醫療幫助。
面對舊中國留下的滿目瘡痍,如何發揮中國醫藥優勢,迅速找到解決百姓醫療衛生問題的辦法,成為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01
1950年8月7日,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新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原則:“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毛澤東主席親自為會議題詞:
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發揮中醫藥特點是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醫療衛生問題的關鍵。
1954年9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到了中醫問題:
“我們有幾十萬中醫,散布在全國廣大的農村和城市,各級衛生部門應當認真地團結教育和使用他們,并且同他們合作,來把中國的醫藥中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加以整理和發揚。”
發展和利用中醫,關系到幾億勞動人民防治疾病的問題。而成立研究中醫的專門機構,解決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困擾,成為中央領導心中的一件大事。
毛澤東主席明確指示:
即時成立中醫研究機構,羅致好的中醫進行研究,派好的西醫學習中醫,共同參加研究工作。
02
1954年9月12日,衛生部指派魯之俊、朱璉、何高民負責籌備成立中醫研究院。
魯之俊和籌備小組的頭等大事,就是邀請全國最好的中醫來北京共同建立中醫研究院。那么由誰來選拔中醫專家并邀請他們來京呢?
一天,一位穿著樸素的老者走進了魯之俊的辦公室。
他叫陳邦賢,江蘇鎮江人,少時學醫。30歲那年,他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醫學通史性專著——《中國醫學史》。新中國成立后,陳邦賢投入醫療衛生事業之中。
【陳邦賢】
一見面,魯之俊就說出了請陳老過來的原因。他希望陳邦賢前往上海等地,物色、聘請有經驗的名中醫加入中醫研究院。
在上海,陳邦賢拜訪了許多中醫專家。在和這些專家的交流過程中,陳邦賢發現有許多著名中醫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們離開家鄉到寒冷的北方生活。
籌備小組經過商議,最終決定在上海成立教材編委會,把老中醫專家的經驗和理論編輯成教材,讓更多的中醫學習。
1954年底,研究院剛剛開始組建,房間十分有限。兩位大夫共用一間診室出診,許多從外地來的專家、醫生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診室暫住。
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醫院專門修建了“專家樓”,讓這些遠道而來的中醫專家們有了穩定住所。
03
朱璉是中醫研究院籌備小組里的一名針灸學專家。1955年4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杭州劉莊接見了朱璉,還請她共進晚餐。席間,警衛員端上了一盤毛主席特意準備的菜品——炸饅頭片。
毛主席說,朱醫生你吃這個,這個土面包比洋面包好吃。
說到中醫針灸時,毛澤東主席揮動著雙手,用他那標志性的鄉音強調:
“針灸不是土東西,針灸是科學,將來世界各國都要用它”。
同時,毛澤東主席再一次提到了中西醫結合的問題:
“中醫的經驗要有西醫參加整理,單靠中醫本身是很難整理的”。
04
1955年12月19日,雖然已是寒冬,但是廣安門內北線閣中醫研究院住院部小禮堂里依然擠滿了人。
這幾張簽滿姓名的紙組合起來就是中醫研究院成立當天參加典禮人員的簽名簿。
中醫研究院成立大會上,衛生部任命魯之俊為中醫研究院院長并兼任黨組書記,朱璉、田潤芝為副院長,彭澤民為名譽院長,蕭龍友為名譽副院長。
周恩來總理為中醫研究院成立親筆題詞:
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中醫研究院于1955年正式成立,198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幾十載光輝歷程,幾十載薪火相傳。中國中醫科學院始終秉承護佑生命的職責,懷揣國家使命,承擔民族重任。幾代中國中醫科學院人勇攀醫學高峰、守正創新,在中醫藥傳承發展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